前不久,“山西要培养600名文物全科医生”的消息获得文化界集体好评。山西发布《关于做好2022年文物全科医师免费定向培养工作的通知》。通过定向招生、免费培训、定向分配等方式,向县级以下基层文物单位选派600名文物全科医师,确保入职后有岗可上。这是加强文物队伍建设的实际举措,对文物来说也是好消息。
政策出台的背后,是山西1700多座古建筑在去年洪灾中的伤痛。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件,居全国第四位。其中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,居全国首位;现存古建筑28027处,元代前后的古木建筑占全国80%以上...山西作为文物大省,文物保护压力大,依靠文物管理部门现有力量难以有效保护所有文物。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。
要解决这一问题,必须加强文保队伍建设,特别是要建设一支能日常、能打仗的基层文保队伍。
首先,要激发基层图书馆员的责任感。责任源于热爱和专业。基层文保工作者可以不是专业人员,但必须热爱家乡文化和文物保护,了解文物和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。各级文保部门在选拔文保工作人员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考核,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。同时,要制定和完善基层文保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、程序和考核机制,对表现好的及时给予奖励。评选“最美基层文保员”,是这支默默奉献的基层队伍的精神动力。
其次,强大的团队需要稳定的军队。目前,我国各地的基层馆员大多是业余爱好者。他们没有编制,不领工资,每月只有微薄的津贴,有的甚至是自愿缴费。这种机制既不能体现文献保障人员的工作价值,也不利于保持基层文献保障人员的稳定,更不利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基层文献保障人员队伍。“有岗有岗”是对长期处于“编外岗位”的基层馆员的真心,靠一腔热情和每月几百元的津贴支撑着。
再次,也要看到,面对文物的重要价值和保护利用的复杂性,目前文保部门之间存在协调不够等问题。文物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与国土、建设、林业等部门协调。由于各种原因,这些协调工作往往进展缓慢。相反,很多地方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考核指标,往往让文物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。“不搞基础设施建设,不引进项目,考核排名肯定垫底;项目开发还可能触碰文物保护红线,导致违法。”这种矛盾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时有发生。归根结底,就是要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创新文保体制,依法加强文保,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,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